绝对贫困的定义、标准与历史演变
一、绝对贫困的核心定义
绝对贫困(Absolute Poverty)是指个人或家庭因缺乏基本生存资源,无法满足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包括:
生理需求:食物、清洁饮用水、基本医疗。
安全需求:遮风避雨的住所、人身安全。
极端匮乏:衣不蔽体、长期饥饿、无住所。
关键特征:
客观标准:基于可量化的生存需求(如热量摄入、住房面积)。
静态性:贫困线固定,不随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变化。
紧迫性:直接影响生命权或基本尊严。
二、绝对贫困的测量标准
国际通用标准
世界银行国际贫困线(IPP):2024年为每人每天2.15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覆盖食物、水、住房、医疗等。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曾以每天1.25美元为极端贫困线(2015年后更新为1.90美元,现逐步淘汰)。
国家实践
中国标准:2020年脱贫标准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同时满足“两不愁三保障”。
印度标准:农村地区月消费低于468卢比(约合6美元)视为绝对贫困。
计算方法
食物能量法:计算满足每日最低热量需求(如2100大卡)所需的食品支出。
基本需求法:叠加住房、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
三、绝对贫困 vs 相对贫困
四、历史演变与政策意义
理论起源
19世纪末,英国社会学家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首次通过“购物篮法”计算贫困线。
政策实践
目标导向: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将极端贫困率减半作为核心指标。
中国成就: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未来挑战
标准争议:是否应纳入教育、医疗等“非生存”需求?
气候影响:自然灾害频发可能使脱贫人口返贫。
五、延伸思考
技术干预:区块链技术可提升贫困线测算的透明度和精准性。
文化维度:某些地区将“无手机”或“无电力”视为新型绝对贫困指标。
如需了解具体国家的贫困线数据,可参考世界银行数据库或各国统计局发布的《贫困白皮书》。
什么叫绝对贫困,绝对贫困的定义,绝对贫困标准是什么?
2025-04-16 发布人:西安市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