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教育公平的甘肃实践
甘肃省作为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始终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近年来,甘肃省构建了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全学段、衔接校内校外全环节、联动政府社会全力量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普惠性资助保基本、奖优性资助促发展、应急性资助解急难”的立体化保障网络。本文从政策框架、实施细则、创新机制三个维度,系统解析甘肃省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运行逻辑与实践成效。
一、学前教育阶段:启蒙阶段的普惠保障
(一)免除保教费政策
覆盖范围:全省公办幼儿园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
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000元,按学期发放(春季500元、秋季500元)。
重点倾斜:对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农村低保家庭幼儿、特困救助供养幼儿、残疾幼儿及烈士子女,实行“优先保障、应助尽助”。
实施亮点:建立“县级统筹、幼儿园直补”机制,资金直接拨付至幼儿园账户,专项用于减免保教费,确保专款专用。
(二)特殊群体专项补助
1.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补助:对无法入园的残疾儿童,按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拨付送教经费,覆盖交通、教材、教师补贴等支出。
2. 民族地区双语补助:在甘南州、临夏州等民族地区,增设双语教育专项资金,支持幼儿园购置民族语言教材及教具。
二、义务教育阶段:兜底与提质并重
(一)“两免一补”政策深化
1. 免学杂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省级财政按小学每生每年650元、初中850元标准补助学校。
2. 免费教科书:国家课程教材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地方课程教材纳入省级财政预算。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
1. 寄宿生: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1250元;
2. 非寄宿生:小学500元,初中625元;
3. 特殊群体:对原建档立卡学生、残疾学生等,按寄宿生标准全额补助。
(二)营养改善计划升级
实施范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县城)。
补助标准:每生每天5元,全年按200天计,共1000元。
创新模式:
· “校社协同”供餐:在偏远地区推广“学校+合作社+农户”模式,采购本地农产品占比超60%。
· 智能监管平台:建立“阳光食堂”管理系统,实时监控食材采购、加工、留样等环节。
三、普通高中教育:精准资助与能力提升结合
(一)国家助学金体系
资助对象:具有正式学籍的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等级:
· 一档每生每年3000元(原建档立卡、残疾、农村低保等);
· 二档每生每年2000元(其他困难学生);
· 三档每生每年1000元(突发困难学生)。
动态调整:每学期通过“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比对家庭经济状况,实现资助对象精准识别。
(二)免学杂费政策
覆盖范围:原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
补助标准:每生每年800元(省级示范高中)、600元(其他高中),资金直接拨付学校用于抵免学杂费。
(三)地方特色项目
1.
“珍珠班”专项计划:与浙江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合作,在10所重点高中开设“珍珠班”,每班50人,每生每年2500元生活补助,并配备导师制培养。
2. 民族地区高中补助:对甘南州、临夏州普通高中学生,额外发放每生每年1000元学习生活补助。
四、中等职业教育:技能脱贫的主渠道
(一)免学费政策全覆盖
实施范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
补助标准:每生每年2000元,按学期拨付学校。
(二)国家助学金分层资助
资助对象: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标准:
· 原建档立卡等特殊群体:每生每年2500元;
· 其他困难学生:每生每年1500元。
特别规定:对“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学生)中的农村户籍学生,优先纳入助学金范围。
(三)“雨露计划”衔接工程
政策衔接:将中职教育纳入“雨露计划”,对脱贫家庭学生按每生每年3000元标准补助,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至家庭账户。
五、高等教育阶段:多层次资助体系
(一)本专科生资助
1. 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8000元,全省每年奖励约600名优秀学生。
2. 国家励志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覆盖面约3%。
3. 国家助学金:平均每生每年3300元,分2-3档发放,原建档立卡学生享受最高档。
4.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 贷款额度:本专科生每生每年最高16000元,研究生20000元;
· 贴息政策: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毕业后5年为还本宽限期。
5. 甘肃省师范生公费教育:对省属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免除学费、住宿费,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年6000元。
(二)研究生资助
1. 国家奖学金:博士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2万元。
2. 学业奖学金:博士每生每年1万元,硕士8000元,覆盖面分别达70%和40%。
3. “三助”岗位津贴:设立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每小时津贴不低于12元。
(三)应急救助机制
1. 临时困难补助:对因病、因灾等突发情况导致经济困难的学生,一次性发放2000-5000元补助。
2. 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全覆盖高校设立,允许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先办理入学手续,再通过助学贷款等方式缴纳学费。
六、特殊群体专项保障
(一)残疾学生全程资助
1. 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在落实普惠政策基础上,额外发放每生每年1000元生活补助。
2. 高等教育:对残疾大学生,助学金标准上浮20%,并优先安排勤工助学岗位。
(二)少数民族学生倾斜政策
1. 民族预科班:在兰州大学等高校开设少数民族预科班,学费减免50%,生活补助每生每年3000元。
2. 双语教师培养计划:对西北民族大学等院校民族语言专业学生,增设每生每年2000元专项奖学金。
(三)退役士兵教育支持
1. 学费补偿代偿:本专科生每生每年最高16000元,研究生20000元。
2. 专项招生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
七、政策实施保障机制
(一)数字化管理平台
1. “一网通办”系统:整合教育、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数据,实现资助资格自动比对、申请材料线上提交、资金发放全程可溯。
2. 动态监测预警:对月消费低于300元的高校学生,自动触发资助核查机制。
(二)多元筹资体系
1. 财政投入为主:2022年全省共安排财政资助资金48.6亿元,占比超70%。
2. 社会力量参与:设立“甘肃教育扶贫基金会”,累计接受企业捐赠超2亿元,资助学生10万余人次。
(三)监督问责机制
1. 三级联审制度:学校初审、县级复核、省级抽查,资助名单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
2. 专项审计: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资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纳入市州政府教育履职评价。
八、实施成效与未来方向
(一)主要成效
1. 覆盖面持续扩大:2022年全省资助学生238万人次,较2015年增长127%。
2. 精准度显著提升:原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覆盖率达100%,无一例因贫失学辍学。
3. 获得感明显增强: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连续3年稳定在80%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二)创新方向
1. “资助+育人”融合:推广“发展型资助”,将资助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相结合。
2. 数字化赋能:建设“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实现政策智能推送、需求精准匹配。
3. 区域协同发展:深化与东部省份教育帮扶合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
结语:教育公平的甘肃答卷
甘肃省通过构建“全学段、全链条、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不仅织密了困难学生就学保障网,更探索出了一条西部地区教育扶贫的创新路径。未来,随着共同富裕目标的推进,甘肃学生资助工作将更加注重“保基本”与“促发展”的平衡,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资料整理: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
教育公平视角下甘肃省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优化路径探析
2025-06-27 发布人:西安市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