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困难群众,困难群众包括哪些,困难群众是指哪四类?
2025-04-16    发布人:西安市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

  困难群众的定义、范围及分类解析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困难群众指因经济能力、身体状况、家庭变故或社会风险等因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依靠自身力量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需要政府或社会提供救助的群体。其认定通常结合收入、支出、财产、特殊困难等综合维度。

  二、四大核心类别(国家政策层面)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及地方实践,困难群众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标准: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当地低保线(城市约600-800元/月,农村约400-600元/月)。

  人群:长期失业、重残、单亲家庭等无稳定收入来源者。

  特困供养人员

  标准: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即“三无人员”)。

  人群:农村五保户(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城市孤儿、重度残疾流浪人员。

  低保边缘及支出型困难家庭

  标准:家庭收入略高于低保线,但因医疗、教育、灾害等刚性支出导致严重经济负担。

  人群:癌症患者家庭、多子女非义务教育家庭、突发自然灾害家庭。

  临时遇困人员

  标准:因意外事故、重大疾病、失业等突发严重经济困难。

  人群:交通事故受害者、突发重病需紧急救助者、灵活就业人员断收群体。

  三、延伸分类(地方实践补充)

  部分地区结合实际需求,进一步细化困难群体:

  特殊困难群体: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老人、重度精神病患者。

  就业困难群体:4050人员(女40岁/男50岁以上失业者)、零就业家庭。

  住房困难群体:城市棚户区居民、农村危房户。

  四、认定与救助机制

  认定流程:

  自愿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民主评议→公示→审核确认。

  救助措施:

  资金救助:低保金、特困供养金、临时救助金。

  服务支持:医疗救助、教育补贴、就业培训、住房保障。

  社会帮扶:慈善捐赠、志愿者结对、社区帮扶。

  五、政策动态

  后脱贫时代:2020年后,中国扶贫重点转向“相对贫困”治理,困难群众范围可能扩展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群体、边缘易致贫户。

  技术赋能:多地通过大数据监测家庭支出、医疗记录等,动态识别潜在困难群体。

  总结:困难群众是动态变化的群体,其分类和救助需结合经济发展、社会风险等因素动态调整。当前政策正从“绝对贫困”救济转向“多维困难”帮扶,构建更全面的社会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