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平困的标准,中国绝对贫困的标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
2025-04-16    发布人:西安市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定义、标准及中国实践

  一、绝对贫困的定义与标准

  核心定义

  绝对贫困(Absolute Poverty)指个人或家庭因缺乏基本生存资源(如食物、住房、安全饮用水、医疗等),无法满足最低生存需求的状态。其标准通常基于生物学需求和社会共识,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

  国际通用标准

  世界银行标准(2015年后):

  国际贫困线为每天1.9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调整),覆盖全球极端贫困人群。

  中国农村贫困线曾参考此标准,结合国情调整为年均收入4000元(2010年不变价)。

  中国实践(2020年前)

  农村绝对贫困线:2011年定为2300元/年,2020年调整至4000元/年(2010年不变价)。

  “两不愁三保障”:同步要求解决“不愁吃、不愁穿”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二、相对贫困的定义与标准


  三、绝对贫困 vs 相对贫困:关键差异

  维度绝对贫困相对贫困

  核心逻辑生存需求未满足(客观标准)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主观比较)

  衡量方式热量摄入、基本服务获取等收入比例、社会排斥指标

  应用场景发展中国家脱贫目标发达国家社会福利调整

  动态性标准稳定(与物价挂钩)随经济增长动态调整

  四、中国脱贫后的政策转向

  绝对贫困退出历史

  2020年后,中国不再设定绝对贫困线,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相对贫困治理重点

  城乡差距:缩小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差距(当前差距约2.5:1)。

  脆弱群体:监测边缘易致贫户,防止返贫。

  多维贫困:关注教育、医疗、就业等能力贫困问题。

  五、国际比较与启示

  绝对贫困线差异:

  美国:约1.2万美元/年(四口之家,2023年标准)。

  印度:农村约3300元/年(2011年购买力平价)。

  政策启示:

  绝对贫困需通过经济增长、社会保障双轮驱动解决。

  相对贫困需通过税收调节、公共服务均等化缓解。

  总结:绝对贫困是生存底线的刚性标准,中国已历史性消除;相对贫困则是发展不平衡的弹性挑战,需通过长效机制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