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资助学政策有哪些,公益助学是什么意思,贫困学生资助项目有哪些?
2025-09-01    发布人:西安市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

  捐资助学政策有哪些,公益助学是什么意思,贫困学生资助项目有哪些?

  公益助学的定义与核心目标

  公益助学是以非营利为目的,联合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及个人,通过资金、物资、教学支持等方式,帮扶贫困地区及特殊群体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社会行为。其核心目标是打破教育资源壁垒,缓解贫困山区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助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无论出身如何都能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捐资助学政策体系:覆盖全学段的“奖、贷、助、补、免”

  我国已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资助政策体系,具体包括:

  1. 学前教育阶段

  资助对象: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

  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000元,用于减免保教费或提供生活补助。

  2. 义务教育阶段

  “两免一补”政策:

  免学杂费:所有学生免除学杂费。

  免教科书费: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

  生活补助:

  寄宿生:小学每生每年1250元,初中每生每年1500元。

  非寄宿生(原建档立卡、残疾、低保家庭学生):小学每生每年625元,初中每生每年750元。

  特殊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免交学杂费、课本费、生活费,并享受营养改善计划。

  3. 高中教育阶段

  免学费政策:

  对象:原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

  标准:省、市重点高中每生每年1800元,一般高中每生每年1260元。

  国家助学金:

  对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标准:平均每生每年2300元,分2800元、2300元、1800元三档。

  4. 高等教育阶段

  国家奖学金:

  对象:特别优秀的全日制本专科生。

  标准:每生每年10000元,全国每年奖励12万名。

  国家励志奖学金:

  对象: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全日制本专科生。

  标准:每生每年6000元。

  国家助学金:

  对象:家庭经济困难全日制本专科生(不含退役士兵学生)。

  标准:平均每生每年3700元,高校自主确定2500-5000元分档。

  退役士兵专项:全日制在校退役士兵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标准为每生每年3700元。

  国家助学贷款: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向户籍所在县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申请,本专科生每人每年最高20000元,研究生25000元,在校期间利息由国家承担。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向就读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申请,额度与生源地贷款相同。

  学费减免与补偿:

  服兵役国家教育资助: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招收为军士的学生,入伍时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退役后复学或入学的,实行学费减免。标准为每生每年最高20000元(本专科生)、25000元(研究生)。

  基层就业学费补偿:中央高校应届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3年以上(含3年)的,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每生每年最高20000元(本专科生)、25000元(研究生)。地方高校由各地参照执行。

  绿色通道: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可暂缓缴纳学费,先办理入学手续,后续通过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方式解决经济问题。

  贫困学生资助项目:多元支持体系

  除国家政策外,公益组织、企业及地方政府还开展了丰富的资助项目,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支持网络:

  1.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滋蕙计划)

  对象:中西部地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毕业考入高等院校)。

  内容:一次性补助交通费和短期生活费,省内院校500元、省外院校1000元。

  办理:向当地县级教育部门咨询申请。

  2. 地方慈善助学项目

  案例:某市“慈善助学”活动,对家庭困难的本科新生每人一次性资助4000元,覆盖低保家庭、因病因灾致困家庭及烈士子女等。

  3. 公益组织专项基金

  免费午餐计划:为贫困地区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覆盖全国26个省份,惠及超4000万人次儿童。

  大病医保计划:为乡村儿童提供大病医疗保障,减轻因病致贫风险。

  4. 企业与个人定制化资助

  恒大集团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支持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并倡导“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价值观。

  支教与助学帮教:学大教育等机构组织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提供课程辅导和心理支持。

  公益助学的行为本质:社会契约与道德实践的融合

  道德实践:公益助学超越简单的慈善同情,基于“教育是基本人权”的社会契约,要求社会共同承担保障责任。例如,企业家通过助学回馈社会,形成“财富-责任”的正向循环。

  制度创新:公益组织通过灵活机制(如一对一资助、定向捐赠)填补政府与市场的服务空白,并通过透明化运作(如公开财务报告)增强公众信任。

  文化建构:公益助学倡导“互助文化”,淡化“贫富对立”叙事,强化“共生逻辑”。例如,“免费午餐”项目通过公众参与,推动社会形成“关注儿童福祉”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