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内容
教育扶贫是指国家教育等部门为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所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投入支持和扶持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
教育资助:包括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杂费、书本费,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实行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逐步扩大施行普通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加大对各级各类残疾学生扶助力度等。
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和办学条件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改善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推进贫困地区适当集中办学,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在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支持“双语”教育发展;加大中西部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支教和师资进修培训,支持中西部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实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招生协作计划等。
对连片特困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对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作了重点阐述。
教育扶贫包含的三类
教育扶贫主要涵盖以下三类内容:
资助项目:包括学前教育助学金、校内资助;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普通高中阶段的国家助学金、建档立卡学生“三免一助”、滋蕙计划、校内资助;中职阶段的国家助学金、中职免学费、建档立卡学生“三免一助”;高校阶段的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等。
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推进贫困地区适当集中办学和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设施和条件。
教育对口支援:实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招生协作计划等,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教育扶贫模式
中国的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输血式教育扶贫模式:主张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人财物的投入,通过直接提供资金、物资等支持,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
造血式教育扶贫模式:旨在通过教育提高扶贫对象的自身素质、劳动技能和改变贫穷落后、守旧不前的观念,从而实现个人发展。这种模式强调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协作式教育扶贫模式:强调政府、高校、社会力量多方加强精准扶贫沟通协调,实现教育扶贫效果的最大化。例如,通过实施“三位一体”教育扶贫模式(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学校三方合作),提升贫困人口素质、提高社会效益和改善民生。
智慧教育扶贫模式:认为贫穷的本质在于信息的缺乏,因此智慧扶贫的建设将推动信息的流动,从而带来资金、物流流动,使教育扶贫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这种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扶贫的效率和精准度。
综上所述,教育扶贫是一个综合性的扶贫策略,旨在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和政策支持,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从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扶贫内容有哪些?教育扶贫包含哪三类?教育扶贫模式有哪几种
2024-11-19 发布人:西安市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